不孕不育影響全球數百萬的夫婦。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在不使用避孕藥的情況下,12個月或以上嘗試懷孕但未能實現懷孕。對于35歲以上的女性,一對夫婦在嘗試六個月后未能受孕應該就醫。許多不同的因素影響了夫婦的受孕能力,包括男性和女性身體中的自然、生理特性。但生活方式——如高體重指數、壓力、吸煙、咖啡因和酒精攝入量以及暴露于環境污染物等因素——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生育一個健康的寶寶是所有未來爸爸媽媽最關心的問題,通過生育指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大部分人都能自然受孕生育自己的孩子,但仍有一部分人群需要輔助生殖技術才能解決生育的問題。
輔助生殖技術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簡稱,指采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
人工授精是指用人工方式將精液注入女性體內以取代性交途徑使其妊娠的一種方法。根據精液來源不同,分為丈夫精液人工授精(AIH)和供精人工授精(AID)。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及其各種衍生技術是指從女性體內取出卵子,在器皿內培養后,加入經技術處理的精子,待卵子受精后,繼續培養,到形成早早期胚胎時,再轉移到子宮內著床,發育成胎兒直至分娩的技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主要包括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配子或合子輸卵管內移植(GIFT或ZIFT)、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ICSI)、胚胎凍融(CET/FET)、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PGD)等。
未避孕一年未孕時,建議夫妻雙方共同到生殖醫學專業醫療機構就診,通過檢查明確不孕原因,采取針對性助孕措施。
各種原因導致的精子和卵子運輸障礙,排卵障礙,子宮內膜異位癥,男方少、弱精子癥,免疫性因素和不明原因不孕等,可以考慮使用輔助生殖技術。
沒有絕對安全的技術,也沒有絕對有效的技術,所謂的安全性是“不引起不當傷害”,這個是安全的本質,是對可接受程度的價值判斷,風險是對人體健康傷害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測量指標,若一項技術使其風險可接受,這一技術就可被認為是“安全的”。所謂的風險是在技術特定使用條件下,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個體接受醫療技術服務后,發生不良反應。
對母嬰健康來講,自然受孕當然是更好的選擇。輔助生殖技術需要經過促排卵、取卵手術等過程,準媽媽們不但要承受藥物帶來的不適,還可能面臨腹水、血栓、出血、器官損傷等風險,因此更適合自然或接近自然方式無法受孕夫婦。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的過程無論是促排卵、取卵、胚胎移植或是體外培養等,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驗證,到目前為止是相對比較安全的。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600萬輔助生殖技術的嬰兒出生。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是英國的路易斯布朗,中國的第一位試管嬰兒是甘肅的鄭萌珠。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每 7 對夫婦中約有 1 對夫婦存在生殖障礙。ART 的直接效應是使不育夫婦實現妊娠生子的愿望,由不育引發的相關問題自然會隨之得到解決。ART 的生殖保險作用自然也適用于參戰士兵、從事高危職業、長期接觸放射線或有毒物質的男性及需要進行睪丸、附睪手術或放療、化療的患者,可事先將他們的精子冷凍存儲,以備一旦身亡或生精功能受損,需生殖時使用。
ART 在臨床中能遏止遺傳病的傳遞,是實現優生的重要手段。有遺傳缺陷的育齡夫婦,不論是否不育,都可采用 ART 的供精、供卵、供胚或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PGD)等方法,切斷導致遺傳病發生的有缺陷基因與異常染色體和后代傳遞,保證生育健康嬰兒。
從醫學角度講,自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例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在英國誕生,標志著生物醫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是人類生殖史上的一場革命,它推動了生殖生理、生殖病理、生殖遺傳,生殖細胞生物學等深入研究和發展,對保證優生優育等具有重要意義。從社會學角度講,ART 不僅能給不孕夫婦帶來生育子女的幸福,穩定了夫妻感性和婚姻關系,維護了家庭和諧,有利于社會安定,也有利于人類健康繁衍的進步與發展。
2022年8月16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一系列促進生育、降低育兒負擔的政策。
引人注目的是,這次17部委聯合文件再次提到:考慮醫保、生育保險基金的可承受能力,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支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