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以來,酒在中國人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看看茅臺目前的股價和市值就能明白!飲酒問題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的酒文化,所謂江湖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非要一醉方休才有些英雄惺惺相惜的味道。
自西周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辭舊迎新之際,攜美酒和羊羔聚會,慶祝和祈禱豐收。這就形成了中國春節期間飲酒的習俗。在漢代,“年”被定為法定節日,春節期間飲酒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習俗。自清代以來,酒已成為促進溝通和傳遞情感的大使,并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功能。手持美酒拜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01 小酌怡情不傷身?錯!
俗話說“小酌怡情,大飲傷身”。也有人說,每天一杯紅酒甚至可以延年益壽。雖然脫離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但在喝酒這件事上真的沒商量。事實上,你喝的每一滴酒都會增加你患癌癥的風險!
早在 2018 年,世界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最安全的飲酒量是 0,這意味著不飲酒有益健康!
這項研究評估了 1990 年至 2016 年 195 個國家和地區與酒精相關的健康結果和模式,分析了 694 名個人和人群的飲酒數據,并對酒精風險進行了 592 項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這也是迄今為止對飲酒造成的健康風險進行的最全面的評估和研究。
注:相關風險隨每日飲酒量增加,呈單線上升趨勢
研究表明,最安全的飲酒量是 0,隨著飲酒量的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增加。與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 1 杯酒會使患 23 種潛在酒精相關疾病的風險增加 0.5%;每天喝 2 杯會增加 7% 的風險;每天喝 5 杯會增加 37% 的風險。
02 酒精能加劇造血干細胞的 DNA 不穩定性
在全球范圍內,飲酒與癌癥病發和死亡密切相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顯示,劍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動物模型發現,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對造血干細胞有顯著影響:影響 DNA 并誘導突變。這再次證明了一個重要結論:飲酒有患癌風險!中國人尤其危險!
“飲酒傷身”背后的機制是什么?
英國劍橋大學的 Ketan Patel 教授團隊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敲除小鼠線粒體 ALDH2 基因。根據先前的研究,ALDH2 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有效地將乙醛氧化為乙酸。當乙醛存在時,它可以有效控制動物體內的乙醛含量,并將乙醛對 DNA 的影響降至最低。相反,當這種蛋白質缺乏時,小鼠更有可能表現出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也觀察到了這一事實。研究發現,ALDH2 敲除小鼠骨髓細胞中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的數量增加了 2.3 倍!這表明乙醛在小鼠體內不能及時降解,會使 DNA 不穩定,促進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與這一觀察結果一致的是,在酒精的作用下,突變小鼠骨髓細胞中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的數量增加了 4 倍!
注:缺乏降解乙醛的酶,DNA 變得不穩定
為了證實小鼠細胞中存在 DNA 不穩定性,研究人員使用了另一種驗證技術:如果染色體在細胞內斷裂,很容易形成“微核”結構。也就是說,通過計算微核數量是否增加,我們可以確定小鼠的 DNA 是否真的更不穩定。實驗結果證實了研究人員的假設。結果顯示,缺乏 ALDH2 的小鼠的微核數量顯著增加了 2.9 倍。
研究人員進一步敲除了小鼠體內的 FANCD2 基因。這是一種DNA交聯修復蛋白,可以幫助修復不穩定的 DNA。一旦這個基因也被敲除,小鼠的微核數量增加了 9.5 倍,染色體形態也有顯著差異。
注:FANCD2 能讓 DNA 變得穩定
更有趣的是,在酒精的影響下,代表 DNA 不穩定和染色體形態異常的微核數量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些結果有力地證明,在缺乏乙醛降解能力并受到 DNA 交聯修復影響的動物中,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可能對 DNA 產生災難性后果。
03 酒精對造血干細胞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研究人員的下一個問題是這些災難性后果有多嚴重。此前,他們的實驗對象都是從小鼠身上提取的骨髓血細胞,骨髓中的一種重要細胞類型是造血干細胞。因此,他們對這些造血干細胞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并測試了它們的生理功能是否受到影響。
發生了令人不快的一幕。研究人員發現,在受損 DNA 的影響下,造血干細胞的活性顯著降低。用研究人員的話說,這些造血干細胞功能嚴重受損,與衰老的造血干細胞具有相似的特征。不幸的是,這些異常可以擴散到無數來源于這些造血干細胞的血細胞中。當這些在人體中發揮重要生理作用的血細胞出現異常時,一個人如何才能健康?
“造血干細胞的 DNA 損傷會導致一些癌癥發生,”作為該研究通訊作者的 Patel 教授說道:“盡管一些損傷是隨機產生的,我們的研究表明喝酒能增加損傷的風險。”
這項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研究成功揭示了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如何破壞體內干細胞基因組,并有力地支持飲酒對身體有害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被敲除的 ALDH2 基因在全球 5.4 億人的身體中攜帶突變,難以順利清除乙醛。
不幸的是,亞洲人在這 5.4 億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國人——我們周圍的許多人在喝酒時臉紅,這是乙醛代謝不足的跡象。這些臉上喝酒的朋友也更容易受到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引起的 DNA 損傷,乙醛會導致血液疾病,甚至癌癥。
但這不代表喝酒不上臉,就能隨便喝。研究表明,酒精代謝不足會增加相關 DNA 損傷的風險,從而導致特定的癌癥。但有一件事也很重要,要記住。酒精清除和 DNA 修復系統并不完善。即使在具有完全防御機制的個體中,酒精仍然可以以多種方式導致癌癥。
04 干細胞解酒
眾所周知,在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的研究進展里,間充質干細胞(MSC)的身影并不少見。其中,來自智利大學的 Yedy Israel(耶迪·伊斯雷爾)教授,圍繞 MSC 開展了多項研究,揭開了干細胞解酒的背后真相。
研究者選了一種對酒精“有偏好”的大鼠品種,給它們提供 10 度酒精、20 度酒精和飲用水的“自助酒水”。在實驗開始一段時間,大鼠酒癮形成后接受 MSC 及對照治療。研究者繼續觀察 MSC 如何影響大鼠的“長期飲酒量”。為了觀察 MSC 對戒酒的幫助,研究者讓大鼠在自由暢飲一段時間后,再斷供酒精 2 周,最后給大鼠 60 分鐘暢飲時間以觀察 MSC 如何影響復發飲酒量。
結果 Israel 發現,腦室內單次輸注 MSC 可以減少大鼠 50% 的長期飲酒量,并持續 10 天到研究結束。同時減少了 80-85% 的復發飲酒量,并持續 40 天到研究結束。
第二個試驗,Israel 選擇激活 MSC,增強抗炎因子表達水平。結果顯示,這一次將長期飲酒量降低了 70%,并減少了 80% 的復發飲酒量。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膠質酸性纖維蛋白(GFAP)增多是神經炎癥的一個標志,長期酒精攝入會讓 GFAP 增加 60-80%,但這種影響可以被 MSC 完全消除。
目前,一項 MSC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人體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設計標準很高。這或許將為酒精使用障礙患者帶來新希望。
酒精當然可以帶來愉悅,但你喝的每一口都會增加你生病甚至患癌的風險。在這里,我們也敦促大家在飲酒前三思而后行。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