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技術被認為是世界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前沿和制高點,它是第三次醫學革命的核心,不少在干細胞領域取得了科研成果的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干細胞技術正在引領現有的疾病治療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同時也為人類應對健康挑戰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新的思路。當全球各國都在重金投向這個領域,中國又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細胞治療的時代已然到來,又能為我們創造怎樣的未來?
《天歲對話》特邀特邀張宏民老師對話齊忠權院長,圍繞生物醫療,共話細胞,共探未來!
天歲對話Vlo.01
以下為對話實錄:
Part1.深耕器官移植
張宏民老師:
據我所知,您已經在國外出國了 13 年?那我覺得您的經歷,在國外的經歷已經非常豐富了。那想請您跟我們談一談在國外有哪些經歷使您記憶猶新、刻骨銘心。
齊忠權院長:
謝謝張老師。我是 1993 年國家公派留學到諾貝爾的故鄉瑞典,到了世界百強大學瑞典隆德大學。
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是瑞典王國一所現代化、具有高度活力和歷史悠久的歐洲頂級學府,綜合研究型大學,世界百強大學。1993 年,齊忠權院長被國家教委選派到瑞典隆德大學留學。在瑞典留學 13 年,獲得了外科博士學位,又在瑞典馬爾默器官移植中心工作了多年。
在 92 年的時候,我們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做了世界首例的劈裂脾移植,手術成功了,但是五天以后,這個患者死亡了,其實當時給我的觸動非常大,我就想可能還是這個脾移植太難了。因為脾是一個免疫器官,作為器官移植以后發生了排斥反應,當時是這種世界性的難題解決不了。
1979 年齊忠權考上了哈爾濱醫科大學,并于五年后順利畢業,開始了他的從醫之路。1980 年末,作為我國最早進行器官移植研究學者之一的齊忠權和課題組成員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劈裂脾臟移植,并對脾臟移植的臨床指征、圍手術期處理、手術技巧、術后并發癥處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因此獲得了 1991 和 1993 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后來我帶著問題到了瑞典去留學。在瑞典,第一個感受就是 30 年前瑞典的醫療條件和科研條件和中國相比的話真是天壤之別。那個時候在瑞典的話,醫生的工資也是我們的 50 倍左右,但是今天到我出國的時候已經 30 年了,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 30 年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現在看醫療條件也好,科研條件也好,我們和瑞典相比已經差不了太多了,同時我們醫生的收入和瑞典的醫生收入比也差不多了。所以說刻骨銘心的印象就是當時我出國非常必要,到世界最發達的地方,我們改革開放這 40 年的成果還是和面向世界有關系的。
Part2.熱心僑民事務
張宏民老師:
那么出國13年,從而立之年到了不惑之年。我想除了科研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有意思的經歷吧,跟我們談一談。
齊忠權院長:
謝謝。在瑞典留學的 13 年里,當然我的主攻方向還是世界頂峰性的難題器官移植,這個領域是醫學的巔峰領域,所以說當時(在)瑞典我的導師是世界器官移植學會主席,水平非常高。我們兩個在一起合作了 13 年,這 13 年里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當然這個主流工作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的功能。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 、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
齊忠權院長從事外科臨床、科研工作近 20 余年,在普通外科學、腹部臟器移植學、移植免疫以及免疫抑制劑開發等領域有很深造詣,參加過 500 余例的人體腎臟、肝臟、胰腺移植手術,迄今已發表 SCI 論文近 40 篇,最高影響因子 7.1。
業余時間我做了一件最大的事情,就是在瑞典成立了瑞典馬爾默中瑞友好文化中心中文學校。這個中文學校當時是北歐最大的中文學校,也得到了我們國務院的多次表彰。這個中文學校不僅是為當地的華人華僑以及留學生這些孩子們能夠傳承中國文化,同時也成為了中瑞文化交流的紐帶,所以說這是我做的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情。
為發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1999 年,齊忠權在馬爾默市創辦了“瑞典馬爾默中瑞友好文化中心中文學校”,并為之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勞動。目前,該校已經發展為北歐最大的中文學校,成為中瑞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馬爾默當地的勞動教育聯盟提供辦學場所,在經費上,當地政府還資助華文學校的老師。齊忠權院長把當地華人華僑的孩子,包括來自東南亞華僑、港澳臺同胞的孩子招入學校學習中文。中國政府這邊給予教材的支持,考慮到有來自港澳臺的學生,為此還找到了繁體字的課本。
在當時,每年到期末的時候,中國大使館或者領事館的人都會來學校考察,齊忠權的中文學校,就成為一個華人聚會的地方。齊忠權夫婦一邊上班,一邊充分利用周末的時間再加上平日業余時間,將學校辦成了北歐最大的中文學校,最多的時候有三四百名學生,20 多個班。
同時這 13 年我又受教育部和大使館的委托,擔當了馬爾默留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業余時間為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6 年起,他受中國駐瑞典使館的指定,擔任了“瑞典馬爾默市中國留學生及學者聯誼會”主席。2002 年,他被選為海外 30 名優秀的留學團體負責人代表,應中共中央統戰部和歐美同學會的邀請,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慶宴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5 年,他應國務院僑辦的邀請,代表北歐參加了海外華僑華人專業協會會長聯席會,在人民大會堂再次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5 年,他被光榮選為“瑞典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南方區負責人。
張宏民老師:
謝謝您為中瑞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
未完待續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