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經歷
2024 年 5 月 13 日,廈門市思明區法院通報了一起案件。
由于需要隆胸,小美(化名)通過朋友介紹,踏入了美容醫療美容(化名。盡管傳統植入物填充手術的價格相對實惠,僅需數萬元,但在醫療美容顧問的熱情推薦下,小梅還是被“干細胞”填充的技術和前沿項目深深吸引。
然而,手術后,小美感到胸部不適,于是她去美容診所做了隨訪檢查,并要求開具發票。經過調查,她發現手術程序已改為“自體脂肪結合玻尿酸填充胸部手術”。為了澄清情況,小美要求查看(手術安全檢查表),但上面記錄的手術方式是“細胞胸”。
小梅美遇的欺詐行為在醫美行業并不鮮見。一些醫療美容機構在推廣時承諾使用干細胞技術,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使用了其他方法。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商業誠信原則,也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此外,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力度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由于醫療美容服務的獨特性,許多治療項目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機制,導致市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不合格行醫現象屢禁不止。
被神化的干細胞
國內最早推廣的具有“干細胞”功效的產品是羊胎素。綿羊胎盤是一種從綿羊胚胎中提取活細胞后進行異種移植的技術,由瑞士研究人員 Paul Niehans 于 1912 年首次發現。
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羊胎素逐漸應用于美容和抗衰老領域,并在中國掀起了前往瑞士進行羊胎素注射治療的熱潮。盡管許多宣傳報道表明它具有延緩衰老和美容等功能,但請注意,目前還沒有高質量的研究來證明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無恥的商人試圖神化羊胎,但時間總是證明一切。不出所料,當各種負面消息傳出,上當群眾回過神來時,羊胎素跌落神壇,隨之而來的是對干細胞治療皮膚行業的巨大打擊。
真正的干細胞發展歷史
在整形外科領域,最流行的干細胞類型是間充質干細胞( MSCs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于 1966 年首次被發現,是一種存在于骨髓中的成人干細胞。它們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低免疫原性和旁分泌等多種特性,可從骨髓、臍帶和脂肪等多種組織中提取。
其中,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BM-MSCs )已被證明能有效改善衰老皮膚的氧化應激和組織學異常。然而,骨髓采集是一種會給患者帶來疼痛的侵入性手術,并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產生相對較低,這限制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潛力。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則是從臍帶的華通膠中提取的。這些細胞被認為比來自成熟組織的 MSCs 更原始,其細胞特征介于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之間。 UC-MSCs 在體外具有比 BM-MSCs 更強的擴增能力,可以有效減少光老化皮膚的皺紋,增加真皮厚度和膠原蛋白。然而,其來源也有限,成為其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
直到 2001 年, Zuk 等人在人類脂肪吸出物中發現了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 ASCs ),這導致了脂肪組織可能是 MSCs 的更好來源的發現。大量被丟棄的脂肪組織已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通過簡單的膠原酶消化和離心,可以從脂肪組織中提取基質血管成分( SVF ),脂肪組織是一種含有 ASCs 、前脂肪細胞和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的復合體。 ASCs 占其中的 30 %至 40 %,由于其來源豐富、易于獲取和再生能力強,已成為皮膚衰老治療領域研究最多的 MSCs 。
除了直接的細胞移植,干細胞治療還包括基于其分泌特性的無細胞治療。 MSCs 分泌群是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的混合物,包括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微小 RNA 等。這些物質參與細胞間信息交換和各種生理機制的信號轉導。無細胞治療克服了細胞治療中存活率低、潛在致瘤性和免疫排斥的局限性,成為一種更有前景的臨床治療方法。
干細胞皮膚治療的未來之路
如何延緩甚至逆轉皮膚衰老是醫學美學研究的熱點。目前在臨床實踐中用于改善老化皮膚的方法包括光電效應、真皮填充物、各種注射制劑(如肉毒桿菌毒素)、局部藥物和手術除皺。基于再生醫學的干細胞治療已成為治療皮膚衰老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
2021 年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志)上的一篇綜述總結了間充質干細胞在皮膚修復和抗衰老過程中的作用:在皮膚再生領域,間充質細胞可以刺激細胞增殖,促進新血管的生成,緩解皮膚損傷區的炎癥反應,從而幫助皮膚快速恢復;在皮膚年輕化方面,這些干細胞可以合成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抑制金屬蛋白酶的活性,有效對抗紫外線輻射引起的皮膚衰老。
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疾病中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骨髓移植造血干細胞技術已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發展。
干細胞相關技術治療皮膚衰老的基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檢索近十年來有關干細胞抗皮膚衰老的文獻,共獲得 214 篇中文文章和 162 篇英文文章,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其臨床應用仍處于早期階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醫療產品管理局批準的大規模生產產品上市。
當前醫美市場存在大量以“干細胞”為噱頭的混合產品和治療技術,虛假廣告泛濫,給求美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
在未來的臨床轉化應用中,仍需要更大規模、更可控、持續時間更長的臨床研究來證明其長期療效和治療安全性。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