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干細胞人工合成小鼠胚胎模型,本身已經算不上新聞了。2017 年,正是 Zernicka-Goetz 教授領導的團隊用小鼠干細胞培養出了人造胚胎模型。而此次研究不僅不需要精子與卵細胞,甚至直接在“人工子宮”中生長的小鼠胚胎。其特殊之處在于:人工合成胚胎首次擁有了完整的大腦結構。
相關研究結果于 2022 年 8 月 25 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ynthetic embryos complete gastrulation to neurulation and organogenesis”。這項研究是在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系教授 Magdalena Zernicka-Goetz 的實驗室進行的。Zernicka-Goetz 也是劍橋大學生理學、發育和神經科學系的哺乳動物發育和干細胞生物學教授。
研究團隊指出,該進展不僅為創造生命的第一步開辟了全新道路,還有望幫助理解胚胎發育中的遺傳機制、人工合成用于移植的人體器官。
▲劍橋大學的 Magdalena Zernicka-Goetz 教授
在以前的“人工胚胎”制造實驗中,胚胎干細胞(ESCs)常被用作“經典原材料”,但存在一個問題,即它們不能概括神經發育的整個發育過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次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在 ESCs 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另外 2 種干細胞:胎盤發育中十分重要的滋養層干細胞(TSCs)和誘導表達了發育重要轉錄因子 Gata4 的胚外內胚層干細胞(iXEN,“專注”腸道分化)。
將這三種細胞一起培養 4 天,原腸胚形式的“人造胚胎”ETiX-胚狀體就初具雛形,繼續培養到 6-8 天,“人造胚胎”已經和自然胚胎(第 7.5-8.75 天)高度相似,到 8 天實驗終止時,這二者在形態和分化內容上不能說“毫不相干”,只能說“一模一樣”。
▲“人造胚胎”第 8 天(下)和自然胚胎第 8.75 天(上)在形態等方面高度相似
當然,對科學家來說,任務不僅是將這 3 種干細胞放在一起這么簡單,還要讓它們能順利“對話”交流。事實上,大量人類胚胎停育的案例,都發生在這 3 種干細胞彼此傳遞力學信號與化學信號的階段。
Zernicka Goetz 說:“這一早期階段是懷孕后其他一切的基礎。如果出現問題,懷孕將失敗?!痹谶^去的十年里,Zernicka Goetz 的團隊一直在研究這些懷孕的早期階段,以了解為什么有些懷孕失敗,而另一些懷孕成功。
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觀察到了神經管、持續跳動的心臟結構、腸管等等,最關鍵的是能夠辨別出前腦與中腦區域的完整大腦結構。Zernicka-Goetz 團隊首次在干細胞培育的胚胎模型中展現出前腦的結構。
▲成功發育至相當于小鼠胚胎第 8 天的胚胎模型
雖然目前的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但研究人員正在開發類似的人類模型,有可能直接產生特定的器官類型,以了解關鍵過程背后的機制,否則就不可能在真正的胚胎中研究。目前,英國法律只允許人類胚胎在發育的第 14 天內在實驗室進行研究。
如果 Zernicka-Goetz 的團隊開發的方法在未來的人類干細胞上被證明是成功的,它們也可以被用來指導為等待移植的患者開發合成器官。Zernicka-Goetz 說:“世界上有很多人等待器官移植。讓我們的工作如此令人興奮的是,從中獲得的知識可以用來培育正確的人造人體器官,以拯救目前失去的生命。利用我們所掌握的有關成人器官形成的知識,應該也有可能影響和治愈成人器官。這是向前邁出的不可思議的一步,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
免責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