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國多地,第一波遭受感染高峰的新冠感染者們已陸續轉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但網上流傳的一些關于青年在康復后,短期內因劇烈運動而入院或猝死的案例,引起“陽康們”的新一輪憂慮。“陽過后小心病毒性心肌炎”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陽康們”熱議話題:
“我的心跳有點快,要不要去醫院?”
“我的心跳每分鐘 120 多下是不是得了心肌炎?”
“陽了第四天,今天突然心跳加快動一下容易心慌,需要就醫嗎?”
……
病毒感染后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可能會高發。發病人群是兒童和 40 歲以下中青年居多,輕的患者可以完全沒有癥狀,也可以表現胸悶、胸痛、心悸、乏力、活動受限,重的患者可以出現心力衰竭,甚至是心源性休克。
01 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癥性病變。心肌,正像我們所知的,它支持著人體心臟正常“工作”,當它發生病變時,輕癥可能導致一些細微改變,患者并無感覺,重癥則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比如心臟衰竭、猝死等。
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樣,奧密克戎感染后也有一定概率誘發心肌炎。但心肌炎通常發生在病毒感染后期或 1~2 周后,這和病毒相關免疫反應有關。除了心率增快,心電圖會有變化,心肌標志物會顯著增高。
病毒性心肌炎根據程度輕重,分別有以下表現:
早期心肌炎:
表現為疲乏無力、胸悶氣短、心悸、頭暈、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胸痛等;
輕度病毒性心肌炎:
出現心律失常,心動過速或緩慢等癥狀,一般可通過心電圖發現心肌缺血改變;
重度病毒性心肌炎:
病情兇險,死亡率極高,可達 70~80%,于數小時或數日內死亡或猝死。
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紅英表示,如果有心慌、胸悶、氣急等不適,需要提高警惕,建議及時就醫,做個心電圖和抽血檢查。一般愛熬夜的年輕人更容易得暴發性心肌炎,不及早發現的話容易引起心跳驟停、多臟器功能衰竭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呼吸科副主任張磊表示,新冠康復者在 1~2 周內靜養是有必要的。張磊稱,經歷新冠病毒感染以后,人體免疫功能會出現較明顯的紊亂表現,即淋巴細胞數值和功能會在感染急性期降低,后續隨著疾病恢復,再緩慢恢復到正常狀態。大多人這個“免疫紊亂期”會持續 1~2 周。期間,其他病毒、細菌等都非常容易乘虛而入。
病毒學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表示,在新冠并發癥中,急性心肌炎確實需要引起關注。
為防止和減少因病毒感染導致的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專家建議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①沒有病毒感染的一定要注意防護,勤通風,勤洗手。
②已經病毒感染的盡量不做劇烈運動,注意防護,避免二次感染。
③增強免疫力,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保證營養均衡,保證充足睡眠。
02 心肌炎該如何治療?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心肌損傷的治療尚無特異性方法,主要為支持和對癥治療,配合抗病毒治療和心肌修復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般治療:
囑患者臥床休息,避免情緒刺激與波動。
監測血壓、心率,監測心電圖、心肌酶學等指標。
心肌炎急性期應限制體力活動最少 6 個月。
可給予清淡、易消化而富含營養的飲食,少食多餐。
藥物治療:
由于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改善患者心肌能量代謝(如磷酸肌酸、輔酶 Q 等);
補充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 C 等)和脂溶性維生素;
根據患者病因進行對癥的藥物支持治療等。
暴發性心肌炎治療:
此類型心肌炎病情危急,目前主張“以生命支持為依托的綜合救治方案”進行救治。醫生會盡早采取積極的綜合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嚴格臥床休息、營養支持等;
普通藥物治療:營養心肌、減輕心臟負荷、保護胃黏膜等;
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療;
糖皮質激素治療;
丙種球蛋白輸注支持;
血漿和血液凈化治療;
一系列的生命支持措施,如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體外膜肺氧合(ECMO)、呼吸機輔助呼吸、臨時起搏器植入等;
必要時可行心臟移植。
生物制品:
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免疫調節功能,可歸巢到損傷部位,分泌多種生長因子和調控因子,從而促進損傷修復。免疫球蛋白可以通過中和病毒和免疫調節發揮作用,能抑制新冠病毒導致的細胞因子風暴。胎盤生長因子具有促進血管生成和抗心肌細胞凋亡、促進心肌細胞再生等功能,可能會減輕重癥患者的心肌細胞損傷。
目前已有多項有關干細胞,包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等多個臨床試驗項目正在進行之中。間充質干細胞能夠分泌多種具有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的分子,具有抗纖維化、抗炎、抗凋亡、免疫調節和促血管生成等特性,可刺激受損心肌的修復和再生,被認為是在心肌修復和再生領域很有前景的治療手段。
▲間充質干細胞在心肌損傷中的作用機制:修復與替換
03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心肌炎的相關研究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
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MSCs)移植治療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對心肌炎癥反應程度、心肌細胞凋亡及心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及其潛在的機制。
操作方法:
1、將 HuMSCs 通過尾靜脈注射的方式移植到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模型中;
2、移植后 11 天,心臟彩超檢查左心室收縮末期的內徑、左室舒張末期的內徑、室間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通過計算獲取左心室短軸縮短率;
3、取大鼠心臟組織、石蠟包埋固定切片,HE 染色后檢查大鼠心肌組織病理學改變及心肌炎嚴重程度評估;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大鼠血清中炎癥因子 IL-1β 和 TNF-a 水平;
5、TUNEL檢測各組大鼠心肌組織中的凋亡細胞;
6、提取各組大鼠心肌組織蛋白,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檢測心肌組織中 ERK1/2、phospho-ERK-1/2、p38MAPK、phospho-p38MAPK、GRP78 和 caspase12 的表達水平,設置正常大鼠為陰性對照組,造模未治療大鼠為空白對照組。
研究結論: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能通過抑制心肌炎性細胞浸潤、下調炎癥心肌組織中激活的 ERK1/2 信號通路和內質網應激減少心肌細胞的凋亡來減輕實驗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的心臟重構,改善心功能。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最新研究顯示 ,間充質干細胞(MSCs)還具有免疫調節和抗氧化作用,且其不能被柯薩奇病毒(CVB3)感染 ,這使得 BM‐MSCs 成為治療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主要細胞來源,此外,MSCs 具有非免疫原性,使得異基因 MSCs 可應用于臨床。VMC 的心肌細胞損傷是由 CVB3 介導的直接感染和免疫損傷共同作用的結果 ,損傷的心肌細胞不可再生,不能在體內或體外復制,而 MSCs 可以從根本上使損傷壞死的心肌細胞重生而達到治療 VMC 的效果。
間充質干細胞,為心臟疾病的臨床治療帶來了全新的方法。隨著全球臨床研究團隊的不斷探索與努力,干細胞必將改變心臟疾病的治療格局,為患者們帶來希望。
免責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