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社交平臺熱議的話題一定有這幾個:
新冠陽性之后,還會“再陽”嗎?
重復感染會變得更嚴重嗎?
“早陽早自由嗎?”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新冠感染者的人數大幅增多,很多人都開始恐慌、焦慮不安。每天醒來朋友圈都有新的一群“沸羊羊”,陽與陰成了每天都要討論和面臨的話題,網絡上關于“二次感染”的討論也備受關注。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幾個話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二次感染”的概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介紹,據國外的資料顯示,感染了奧密克戎后,不管有無癥狀,有 78% 的人在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會重復感染奧密克戎。同時,丹麥開展的一份樣本量為數萬人的研究表明,只要得過一次奧密克戎,98% 的人就能避免第二次奧密克戎的感染。“從這個意義來說,得了奧密克戎相當于是接種了一個疫苗。”鐘南山強調,“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去感染奧密克戎。”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表示,60 歲至 80 歲人群要考慮基礎病情況,60 歲以下人群基本不用去醫院。持續高燒如果超過三天就需要就醫。感染后再感染的風險與自身免疫力和間隔時間相關,通常感染后半年內不會再次感染。
01 人體免疫原理
人的一生,實際上是與各種病原體戰斗和共存的一生。
我們的免疫系統分為兩大部分——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
前者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或固有免疫),指機體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對各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異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它是我們的先天防御,不針對特定病原體,如皮膚、呼吸道黏膜和一些白細胞(如吞噬細胞、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等);
后者又稱為特異性免疫(或獲得性免疫)。這種免疫只針對一種病原體,它是人體經后天感染(病愈或無癥狀的感染)或人工預防接種(菌苗、疫苗、類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機體獲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質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細胞),并能與該抗原起特異性反應。
在疫苗相關的話題上,我們可以專注于適應性免疫。大家都知道疫苗接種后會產生抗體,但抗體遠不是疫苗接種的唯一產物。
事實上,適應性免疫也由兩部分組成,即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和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體液免疫反應主要產生抗體。除了卡介苗,我們常規使用的所有疫苗都主要受抗體保護。
體液免疫應答主要是產生抗體,除卡介苗外,所有我們常規使用的疫苗都主要通過抗體來提供保護。而細胞免疫應答主要是 T 細胞反應,又分為:
細胞毒性 T 細胞(CD8+ T 細胞):也叫殺傷性 T 細胞,可以摧毀已經被病毒感染的人體細胞;
輔助性 T 細胞(CD4+ T 細胞):主要誘導、活化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比如負責在體液免疫里分泌抗體的效應 B 細胞(也叫漿細胞)和記憶 B 細胞等。
▲ T 細胞激活機制示意圖
記憶 B 細胞可以存活很長時間。即使血清中的抗體很低,當病原體再次入侵時,它也可以重新激活并產生抗體。
中和抗體是當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時會產生相應的抗體,能夠與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結合,從而阻止該病原微生物黏附靶細胞受體,防止侵入細胞。
抗體的本質是一種蛋白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在血清中的水平會逐漸降低。當抗體水平降得相對較低的時候,病毒再次入侵時,T 細胞和記憶 B 細胞將發揮長期保護作用。
02 “陽了又陽”會更嚴重嗎?
對于大多數病毒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比較嚴重的感染往往發生在我們生命的兩個時期。
一個是兒童時期,這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感染期。因為沒有既往免疫力,所以我們完全“裸奔”面對病毒,除非是由主動疫苗帶來保護力。這也是為什么各種疫苗對兒童而言非常重要,因為疫苗可以保護兒童免受感染或預防感染后出現重癥。
另一個嚴重的時期通常是老年時期。此時,由于人體免疫系統的退化,因某些病毒(如流感)感染引發重癥的概率會更高。
我們來具體看一個“再感染”的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的例子: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數(68%)嬰兒將在出生后第一年被感染,幾乎所有(97%)嬰兒在兩歲之前被感染。RSV 也是導致中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主要的病毒。全球每年有超過 3500 萬兒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可能反復感染,造成每年超 300 萬人住院,近 6 萬人死亡。
然而,到了中青年時期,RSV 感染的風險要低得多,癥狀更像是普通感冒。如果一個人多次感染 RSV,那么在第一次感染后,癥狀往往會較輕。這就是人體免疫系統對一種呼吸道傳播病毒做出的應答。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和耶魯大學今年 12 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該分析包括全球 11 項研究和 11 項病例報告),可以相對全面地看到: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存在感染風險,但與未感染者相比,他們再次感染的風險更低。
從免疫學的基本知識來看,新冠病毒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都會產生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應答(抗體)和細胞免疫應答(T 細胞),這將有助于預防后續感染。盡管抗體水平下降得更快,但它仍然受到 T 細胞和各種記憶細胞的保護,這可以顯著降低重癥風險。
總體而言,再次感染的風險和感染后的癥狀取決于多種復雜因素,包括變異體的變化、疫苗接種情況和既往身體基礎狀況等等。確實有少數感染者再次感染的風險更高,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太需要擔心再次感染會變得更嚴重。
在治療新型病毒的“特效藥”問世之前,我們仍然需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和“疫苗”。為此再次提醒大家:無論是否有感染過,都應當積極接種疫苗,不能用主動感染替代疫苗,同時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加強免疫力,外出做好個人防護工作。避免感染后重癥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
無論是對抗新冠病毒還是對抗癌癥等疾病,優質量的免疫細胞是前提。優質的免疫細胞不僅與免疫力有關,與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發展也息息相關,因此擁有優質及強大的免疫細胞軍團就尤為重要。存儲免疫細胞,早存早安心!
免責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