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是人體最大的肌腱,連接小腿肌肉和腳跟,負責行走和跳躍。然而,過度使用或受傷往往會導致跟腱疾病,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
跟腱疾病有可能導致殘疾,影響超過 50% 的跑步者,使管理成為一項挑戰。
目前,主要的非手術治療有運動療法、矯形器、針灸、物理療法和沖擊波療法。雖然傳統的治療方法可以緩解癥狀,但很難治愈,而且經常伴有副作用。最新的臨床研究證實,自體間充質干細胞在治療跟腱疾病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間充質干細胞(MSCs)來源于骨髓、脂肪組織、臍帶、胎盤等各種組織,具有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能力,如骨細胞、軟骨細胞和肌肉細胞。同時,MSCs 可以分泌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等活性物質,促進組織再生,調節免疫反應,為跟腱損傷的治療提供新的策略。
事實上,在人類肌腱研究中,來自不同來源的 MSC 已被用于治療髕腱病、肌腱斷裂和肩袖疾病。此外,在類似于人類跟腱疾病的天然肌腱病的大型動物模型中進行的臨床前研究表明,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植入有利于病變修復。
臨床實踐證實: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跟腱病安全有效
最近,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雜志上的一篇文獻分享了使用自體培養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跟腱疾病的臨床數據。
作者首次對肌腱病患者進行了人體研究,以評估自體 MSC 注射對非插入性跟腱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對象:共有 10 名患者,平均年齡 47 歲,跟腱中部疼痛和腫脹超過 6 個月
干預措施:跟腱內注射自體間充質干細胞(中位數 12.2×10^6,范圍 5-19×10^ 6 個細胞)
在局部麻醉和灰度超聲控制下,對患者進行干細胞注射,以確定前后肌腱最大厚度的區域。針插入病變近端 1cm 處,穿過異常肌腱,在遠端 1cm 處結束。
隨訪時間:持續 24 周。
監測指標:MSC 植入后 6、12 和 24 周,患者接受了臨床評估、不良事件回顧、常規超聲成像、UTC,并完成了 VISA-A、VAS 疼痛、MOXFQ 和 EQ-5D-5L 的評估。
臨床結果:
(1) 安全性:未觀察到嚴重不良反應或重大醫療事件(發生率 0%,95% 置信區間,CI 0% 至 31%)。MSC 治療后或注射過程中未觀察到并發癥。
(2) 臨床結果指標:患者在基線和注射后 6、12 和 24 周報告的臨床測量結果如圖所示。
除了從基線到 6 周的社交互動分量表外,所有三個 MOXFQ 分量表(得分較低代表結果較好)在 6、12 和 24 周時與基線相比都有顯著改善。
在第 24 周,MOXFQ 疼痛評分從基線平均值(±sd)52±11 增加到 25±18(p<0.001)。
VAS疼痛在 6、12 和 24 周時顯著改善。
8 名患者的 MOXFQ 疼痛和 VISA-A 評分從基線增加了 >12 分至 24 分。
在第 24 周,10 名患者中有 8 名取得了成功的結果,定義為結果評分相對于基線的變化達到或超過了 MCID(即 MOXFQ 疼痛量表和 VISA-A 評分 >12 分)。
超聲結果顯示,跟腱的最大前后厚度在 12 周內與基線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但在 24 周時平均減少了 0.8 毫米。
研究結論:
(1) 接受 MSCs 治療的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肌腱厚度改善,且無嚴重副作用,證實了自體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跟腱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與傳統治療相比,MSCs 治療不僅更有效,而且恢復期更短,患者滿意度更高。
間充質干細胞:多種運動損傷的新選擇
近年來,間充質干細胞在運動醫學中的潛力不斷得到探索。除了跟腱疾病,間充質干細胞在韌帶損傷、肌腱炎、軟骨缺損、肌肉損傷、骨折和神經損傷中的應用前景也在臨床數據中不斷報道。
干細胞療法可能為不同類型的運動損傷帶來獨特的優勢。如下總結了干細胞在運動醫學中的潛在益處。
韌帶損傷:加速愈合,增加組織再生,減少炎癥,改善生物力學性能
肌腱炎:改善肌腱愈合,減輕疼痛和炎癥,增加膠原蛋白的產生,提高肌腱的強度和靈活性
軟骨損傷:改善軟骨再生,減輕疼痛和炎癥,改善關節功能,降低患骨關節炎的風險
肌肉損傷:改善肌肉愈合,增加肌肉力量和功能,減少肌肉萎縮,降低再損傷的風險
骨折:改善骨愈合,增加骨密度和強度,降低骨不連或延遲愈合的風險
神經系統損傷:改善神經再生,增強運動功能和感官知覺,減輕疼痛和炎癥
在治療跟腱疾病等運動損傷時,MSCs 可以通過直接在損傷部位進行局部注射,迅速融入肌腱環境。未來,隨著干細胞技術的不斷進步,標準化制備、劑量優化和長期療效評估將成為研究重點。隨著更多臨床試驗的發展,MSCs 療法有望推廣到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間充質干細胞是生物醫學領域的一種創新療法,正在逐漸改變跟腱疾病的治療模式。它不僅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也為生物治療開辟了新的篇章。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間充質干細胞將為治療更多疾病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