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無理由退貨”這一電商平臺的規則,可能要在醫藥領域復制了。未能進入 2023 年國家醫保目錄的 CAR-T 療法,有了新的支付方式探索。
1 月 11 日下午,復星醫藥(600196.SH;2196.HK)旗下復星凱特在上海宣布,通過復星凱特與宸汐健康聯合開發的項目專屬平臺,符合條件的患者使用 CAR-T 療法阿基侖賽注射液(產品名稱:奕凱達),購買并在輸液后三個月接受治療評估,如果沒有達到完全緩解(CR),將收到最高 60 萬元的退款。
復星凱特表示,該計劃將是中國首個基于療效價值的淋巴瘤藥物創新支付模式,奕凱達也將成為中國首個以療效價值支付為基礎的生物創新藥物。
國內已有 4 款 CAR-T 療法獲批,支付難題待解!
CAR-T 產品屬于細胞免疫療法。簡單地說,他們使用人類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癥,這不同于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法,如放療、化療和手術,有人稱之為“抗癌神藥”。目前國內有 4 款產品獲批,除了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還包括藥明巨諾(02126.HK)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信達生物(1801.HK)與馴鹿生物的伊基奧侖賽注射液以及合源生物的納基奧侖賽注射液。
作為一種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治療方法,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幾種 CAR-T 產品的價格均在百萬級別。以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為例,這是國內首個獲批的 CAR-T 細胞治療產品,定價 120 萬元。
如何解決支付問題是患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醫保方面,盡管近兩年 CAR-T 產品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初審名單,但沒有一款產品通過醫保談判成功進入醫保目錄;在商業保險方面,各家企業都在積極推動其產品進入當地的惠民保,如將阿基侖賽注射液納入 100 多個城市惠民保項目和 75 多個商業健康保險項目。根據醫藥 2023 年半年報,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其 CAR-T 產品已納入 62 個商業保險產品和 91 個地方政府補充醫療保險計劃。
目前的支付方式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一些以前接受過 CAR-T 治療的患者告訴澎湃新聞的記者,費用對更多家庭來說仍然是一個重大的阻礙。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接受 CAR-T 治療的患者數量,目前接受 CAR-T 療法的患者數量仍然有限。復星凱特表示,截至 2023 年,奕凱達已成功治療 600 多名復發/難治性大 B 細胞淋巴瘤患者。根據藥明巨諾 2023 年半年報,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在六個月的時間里,藥明巨諾為倍諾達開出了 94 張處方,完成了 85 例回輸。
按療效價值付費,能否解決 CAR-T 療法支付難題?
按療效付費的模式在醫藥行業并非首次出現。2017 年,諾華的 CAR-T 產品 Kymarih 在美國獲得批準,成為世界上第一款 CAR-T 產品,當時的價格為 47.5 萬美元。關于定價,諾華公司公開表示,它正在與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討論“按療效付費”定價計劃。
“此前,阿斯利康也推出了基于療效價值的支付計劃。從過去兩年到現在,我們公司也推出了類似的大分子和小分子藥物的支付計劃”。國藥控股創新中心副總經理王正玨表示,CAR-T 產品基于療效價值支付與以往有所不同。例如,在入組過程中,許多藥品支付方案都有一定的門檻,但在 CAR-T 產品上,只要回輸后可以啟動權益,就變得更簡單了。
什么樣的藥物或療法適合按療效付費的模式?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沛副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就機制而言,CAR-T 細胞治療產品是一項重大機制創新,理論上可以實現完全治愈。以前的治療方法,如免疫療法和化療,使患者能夠實現帶瘤生存。從數據角度來看,一種藥物有更多的數據支持,上市時間越長,制藥公司就越有信心嘗試按療效付費的模式。
王沛認為,每種藥物的機制和數據都不一樣,不可能完全復制某種支付方式。然而,在重視患者數據的收集和積累以及真實世界研究層面,有其他創新藥企可以參考的方面。
復星凱特項目負責人齊淵元表示,由于數據、診斷標準等原因,基于療效的支付在中國尚未真正實現。復星凱特有信心為 CAR-T 產品實施基于按療效付費模式。一方面,奕凱達是擁有最多和最大樣本量真實世界研究數據的 CAR-T 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積累了 13000 例數據;另一方面,奕凱達涵蓋的適應癥是淋巴瘤,這個腫瘤可以通過 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掃描,對疾病進行客觀的評價。
對于支付計劃中最高返還 60 萬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齊淵元表示,這個數字考慮了企業成本、患者的經濟支付能力和藥物經濟學,但最大的考慮權重仍然是中國患者的實際支付情況。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